日本畫冊上的辛亥革命圖片。
在辛亥革命百年之際,怎樣看待孫中山與辛亥革命的關(guān)系?這看起來像是老問題,實際上卻是新問題。因為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受“告別革命”論的影響,有人否認和貶低孫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這里,我圍繞這個論題談幾點看法。
為什么說孫中山領(lǐng)導的反清革命是歷史的必然?
從1840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的七十年歷史,是一部古老中國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強行沖開國門,中國人備受欺凌的災難史,也是一部中國人艱難探索救亡振興道路的變革史。太平天國、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不甘淪落的中國人曾一次又一次地變革圖強,但是,一次又一次地慘遭失敗。
首先,局囿于皇權(quán)主義的農(nóng)民起義沒有出路。從1850年到1893年,大規(guī)模起義就有30多次,其中太平天國運動聲勢最為浩大,歷時14年,影響力遍及半個中國。然而,這些農(nóng)民起義最后都歸于失敗。
其次,洋務運動不可能富國強兵。屈辱的《北京條約》簽訂后,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一批清朝的中央和地方官員,發(fā)起了洋務運動,企圖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shù)設備實現(xiàn)自強。但由于政治制度的腐敗和軍事體制的混亂,大清帝國還是被明治維新后迅速崛起的日本打敗了。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夭折,也暴露出清朝統(tǒng)治者的腐敗與無可救藥。
[ 責任編輯:張曉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