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聞 | 時政 | 本網(wǎng)快訊 | 兩岸 | 國際 | 港澳僑 | 熱點新聞 | 大陸縱覽 | 社會 | 財經(jīng) | 教育 | 軍事 | 科技 | 傳媒 | 奇聞趣事 | 新聞發(fā)布會 | 新聞人物

辛亥百年追憶孫中山:從廣東走出的平民偉人(圖)

時間:2011-02-25 14:54   來源:深圳特區(qū)報

當年由孫中山設計督建的故居外景。 深圳特區(qū)報記者 丁慶林 攝

  初春的上午,中山市翠亨村靜謐安詳,浸潤在煦暖的陽光中。

  孫中山故居紀念館那片宏大的建筑群,瞬間就映入了來訪者的視線。瞻仰的人群紛至沓來,正將這片鄉(xiāng)村寧靜的枝葉一層層剝落,展現(xiàn)出了歲月都無法掩藏的歷史光芒:

  這里,曾孕育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從這里出發(fā),孫中山和他的戰(zhàn)友們,為實現(xiàn)民主共和的理想,救萬民于水火,掀起了一浪接一浪的革命風暴,最終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宣告結(jié)束。

  駐足于孫中山故居前,記者任思緒穿越時空,回想這位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的傳奇而偉大的一生。

  

  出身佃農(nóng)家庭對人民苦難感同身受

  孫中山紀念館解說員張萬利介紹,現(xiàn)在大家所見的孫中山故居,是中山先生于1892年親手設計督造并保存完好的一片住宅。故居正門貼有他當年手書的門聯(lián)——“一椽得所,五桂安居”,雖過百年,但字跡殷紅。

  孫中山,學名文,乳名帝象,字德明,號載之、公武、日新、逸仙,旅居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故有“中山”之名。辛亥革命后,章士釗把中山這個名字加上姓,并稱為孫中山。自此,這個姓名便在國內(nèi)外普遍使用起來。但孫中山本人則較多以孫文自稱。

  “此外,在海外從事革命活動時,他曾化名陳文、陳載之、張宣、吳仲、高達生、蕭大江、杜嘉納等,筆名“南洋小學生”。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孫中山的名、字、號和化名、筆名,竟達30多個。”中山市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郭昉凌告訴記者。

  1866年11月12日,孫中山出生于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一個貧苦佃農(nóng)的家庭。因為窮,直到10歲,他才被送入村辦私塾讀書,同時還得到田間做些力所能及的勞動。飽嘗生活艱辛的孫中山,對中國社會的底層和農(nóng)民的苦難,有著深刻的了解和同情,對“百萬生靈盡倒懸”的境狀更感同身受。

  二叔母程氏,常往返于翠亨村與唐家灣之間,愛把洋人在唐家灣奸淫擄掠和清官兵見危不救的故事講給孫中山聽。他聽了心里久久不能平靜,急切地追問:“為什么老番(洋人)如此欺負我們?為什么這些貪官不對付他們呢?”

  在祖屋前的老榕樹下,孫中山還經(jīng)常和小朋友們一起,聽參加過太平天國革命的老戰(zhàn)士馮爽講故事。孫中山對故事中的英雄人物無比景仰,尤其是太平天國主張的人人平等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他,萌發(fā)了他內(nèi)心深處最初的英雄情結(jié)。

  有一天,一伙海盜入村搶劫一個從美國歸來的華僑住宅!拔颐爸kU遠渡重洋,辛苦攢下的錢,現(xiàn)在全被強盜搶走了。如果留在洋人的地方,何至如此?回到自己的家園,反倒沒了保護……”華僑絕望的哭訴,在小小的孫中山心中激起巨大波瀾。

  

  變革遇挫“醫(yī)人”轉(zhuǎn)向“醫(yī)國”

  1883年7月,在檀香山求學接觸了西方現(xiàn)代文明的孫中山返回家鄉(xiāng),“改良中國”的愿望越來越強烈。針對當時翠亨村的舊習,他提出并推動了設立壯丁夜警團、修改村道、裝設街燈、清潔街道等一系列改革。

  “故居門前保留的這一盞街燈,就是孫中山當年變革鄉(xiāng)政的歷史見證!痹趯O中山故居前,孫中山的曾外甥孫、中山市孫中山研究會現(xiàn)任會長楊海告訴記者,他的曾祖母孫妙茜是孫中山的四姐,小時候常帶著孫中山到村邊的金檳榔山砍柴、割豬草。1925年孫中山逝世的噩耗傳來,老人竟哭瞎了眼睛。從1930年代她就帶著兒孫們開始看護這片孫中山的故居。

  據(jù)載,為推行改革,破除迷信,孫中山和同村好友陸?zhàn)〇|砸毀了村廟北極帝君、金花夫人坭像,被村民指責為冒犯神靈,以至無法容身,只好背井離鄉(xiāng)。但建設“良好之政府”的理想并未放棄,孫中山認為“以醫(yī)亦救人之術(shù)也”,決心以治病行醫(yī)造福人群,遂于1886年進入廣州博濟醫(yī)院附屬南華醫(yī)學堂學習,翌年又轉(zhuǎn)學香港雅麗氏醫(yī)院附設的西醫(yī)書院。

  1890年,孫中山致函當時的香山籍退職官員鄭藻如,第一次提出了自己“改良中國”的具體意見,比如提議在本縣倡行振興農(nóng)桑、戒絕鴉片、遍設學校,再向全國推廣等,但沒有引起重視,讓孫中山心寒。

  郭昉凌介紹,1892年,孫中山學業(yè)有成,先后在澳門、廣州、石岐以行醫(yī)為名,廣交朋友,探索救國之路。但他并不開心:“人病了可以醫(yī)治,但國家病了應該怎么醫(yī)治呢?”

  中國路在何方?孫中山苦苦思索。

  當時,國內(nèi)主張維新變法的呼聲日益高漲。1893年冬,滿懷報國熱忱的孫中山“決計拋棄其醫(yī)人生涯,而從事于醫(yī)國事業(yè)”,從廣州回到翠亨村,用10多天時間,起草了《上李鴻章書》,提出“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的改革主張。

  第二年春天,孫中山與陸?zhàn)〇|攜書北上求見李鴻章被拒,其改良理想受到沉重打擊。兩人結(jié)伴游走津京兩地,正值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目睹的卻是歌舞升平籌備慶祝慈禧太后60大壽的奢靡。

  返回廣東的孫中山,與國人一同被喪權(quán)辱國的《馬關(guān)條約》再次重創(chuàng)心靈。他就此猛然警醒,徹底丟棄了改良主義的溫情幻想,決然開拓民主革命道路,用革命手段來推翻清廷的腐敗統(tǒng)治。

  

  首次武裝起義痛失同村好友

  對孫中山生平頗有研究的郭昉凌向記者介紹說,19世紀末的中國,當越來越多的人仍陷溺在希冀以改良方式拯救危亡祖國之時,孫中山毅然開始了革命救國的嘗試。

  1894年秋,滿懷救亡圖存抱負的孫中山,從上海經(jīng)日本,再度來到檀香山,聯(lián)絡華僑,宣傳反清革命思想,籌款革命起義。

  同年11月,孫中山率先樹起反清義旗,動員20多名愛國僑胞,創(chuàng)建了中國第一個資產(chǎn)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他公開聲明:“是會之設,專為振興中華”,“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廈之將傾”。加入者必須填寫入會盟書,秘密宣誓,誓詞是:“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

  這個誓詞,向中國人民提出了推翻清朝封建統(tǒng)治,建立歐美式的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的革命目標,吹響了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第一聲嘹亮的號角。

  興中會成立后,在“振興中華”的旗幟下,很快團結(jié)了數(shù)千人。孫中山積極開展籌款,聯(lián)絡會黨和新軍,計劃在1895年重陽節(jié)炸毀兩廣總督署,以“除暴安良”為口號,發(fā)動武裝起義。但由于謀事不密,被清政府察覺,起義還沒有正式發(fā)動,就遭到了清廷的血腥鎮(zhèn)壓。孫中山領(lǐng)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失敗了,而且他還失去了自己的“發(fā)小”——同村好友陸?zhàn)〇|!孫中山贊譽陸?zhàn)〇|為“中國有史以來為共和革命而犧牲之第一人”。

  孫中山紀念館的史料表明,遭清廷1000兩雪花銀的懸賞通緝,孫中山只得越城逃離廣州,潛往澳門、香港。從此,他斷發(fā)改裝,奔走于日本及歐美各國考察社會情況,鼓吹革命道理,發(fā)展壯大組織,準備再舉義旗。

  

  游走倫敦

  遭到清政府綁架

  奔走歐美期間,孫中山還曾在倫敦街頭涉險蒙難,成為一起舉世嘩然的事件。

  郭昉凌告訴記者,“孫中山倫敦蒙難事件”一度被史學界公認為懸而未解之謎。直到2006年11月5日在廣東省檔案館召開的孫中山專題學術(shù)研討會上,這一謎團才得以“破譯”。英國皇家歷史學院院士、澳大利亞社會科學院院士黃宇和教授,搜羅了中英兩國的政府檔案、偵探報告、報刊記載等資料,從中發(fā)掘了大量證據(jù),證明了孫中山在倫敦是遭綁架進入清使館這一史實。

  原來,1895年,孫中山廣州起義失敗后,先出走日本,后輾轉(zhuǎn)美國,再于1896年下半年到了倫敦。他有意在倫敦逗留一段時間,所以在抵達的第二天就租了房子,之后每天都去探望在香港讀書時的老師康德黎。可是,幾天后,孫中山卻突然在倫敦街頭失蹤了!

  相關(guān)史料記載:“早在孫中山踏足英國的一刻起,大清國已派了一位私家偵探貼身跟蹤監(jiān)視他的一舉一動,并即時匯報大使館!庇腥さ氖,該偵探時常在星期天早上失去跟蹤目標,并在記錄上寫著“倫敦大霧,目標不見蹤影”。

  1896年10月11日,孫中山當街被使館人員“一左一右強行夾入使館”遭囚禁。被囚期間,孫中山讓在使館工作的一個英國仆人傳信給康德黎,但該仆人死活不答應,于是孫中山悄悄遞給他20英鎊,見錢眼開的仆人這才幫忙。在信中,孫中山告知:大清國想把他偷運回國,清算他發(fā)動廣州起義的“叛逆之罪”。

  得知傳信成功后,孫中山很興奮,他對該英國仆人許諾“你再替我送信,我出去后給你2000英鎊!庇谑,仆人又陸續(xù)給孫中山送了幾封寫給康德黎的秘箋。

  為營救孫中山,康德黎奔走于各個部門。一時間倫敦報界對孫中山蒙難事件的報道充斥著觸目驚心的標題:“綁架”、“身陷倫敦”、“中國公使綁架事件”、“清使的非常行動”等。在媒體的關(guān)注下,孫中山成了一宗“轟動國際的綁架案的主角”,不久獲釋。

  

  掀辛亥革命

  終結(jié)中國封建帝制

  在多次起義失敗,革命何去何從的十字路口,1903年秋,孫中山在改組興中會的基礎(chǔ)上建立了“中華革命軍”。1905年夏,他又前往日本,滿懷熱情地向聚集在日本東京的各路中國革命黨人痛陳各省分散起義的弊病,提議建立統(tǒng)一的革命組織。

  1905年8月,以興中會、華興會等革命團體為基礎(chǔ),中國第一個統(tǒng)一的資產(chǎn)階級政黨——中國同盟會,在日本東京成立。同盟會以“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quán)”為政治綱領(lǐng)。孫中山在《民報》發(fā)刊詞中,把綱領(lǐng)闡發(fā)為“民族”、“民權(quán)”、“民生”三大主義,簡稱“三民主義”。

  這一革命綱領(lǐng),成為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比較完備的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綱領(lǐng),也成為孫中山領(lǐng)導辛亥革命的指針。

  九州生氣恃風雷。

  同盟會成立后至1911年4月,愈挫愈奮的孫中山先后五次環(huán)行世界,組織發(fā)動了10余次武裝起義,雖均以失敗告終,但革命黨人用鮮血和生命喚醒了沉睡的民眾。直至1911年(農(nóng)歷辛亥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革命軍一舉奪取了武漢三鎮(zhèn)。之后僅一個多月,全國半數(shù)以上省份紛紛響應,清政府專制統(tǒng)治土崩瓦解。

  1912年元旦,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頒布了具有資產(chǎn)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zhì)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同年4月1日,孫中山辭卸臨時大總統(tǒng)的職務,讓位于帝國主義支持的袁世凱。

  為捍衛(wèi)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成果,孫中山將臨時約法奉為“圣經(jīng)”,無論袁世凱稱帝,還是張勛復辟,抑或是段祺瑞毀棄約法,孫中山都義不容辭地高舉義旗,興兵討伐,二次革命、護法運動、出兵北伐、國共合作、改組國民黨……

  1925年3月12日,奔波勞碌而又殫精竭慮的孫中山終因肝癌不治,逝于北京。一代偉人轟然倒下,但他在中國歷史上留下的那段撕裂封建帝制魔咒的絕響,震徹千古。

編輯:吳斌

相關(guān)新聞

圖片

本網(wǎng)快訊

熱點新聞

奇聞趣事

兩岸

西昌市| 安乡县| 邹城市| 腾冲县| 三江| 金川县| 黔江区| 平南县| 山东省| 龙川县| 阿坝| 同心县| 蛟河市| 佛坪县| 东源县| 都昌县| 乌兰浩特市| 汾西县| 青神县| 四会市| 韶山市| 土默特右旗| 盐山县| 金华市| 班戈县| 祥云县| 三台县| 钦州市| 大城县| 淮滨县| 碌曲县| 甘南县| 桐城市| 济阳县| 乐昌市| 正安县| 焦作市| 蒙山县| 贵南县| 丰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