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享有盛譽的美國雷鳥全球管理學院副院長南丹尼·林頓最近撰文指出:中國現在是全球政治和經濟舞臺上的重要角色,有充分的理由和權利感到自豪,但它不應該驕傲。中國仍然需要西方的市場及善意。美國《商業(yè)周刊》網站播發(fā)了這篇題為《由中國來定條件的世界》的文章。
中共第17次全國代表大會剛剛強調了中國必須成為創(chuàng)新型社會的決心。至于投資,中國已經購買了美國財政部的債券,并為德國 一座機場提供了資金,它還正對非洲進行引人注目而且越來越多樣化的投資。
偏愛中國品牌
那么這是中國政府 的原因嗎?當然,在這個國家,如果沒有官方的支持,什么事情也不能長久。從事管理咨詢業(yè)務的美國麥肯錫公司最近針對中國消費者的偏好進行了一項最新的研究,結果令人吃驚。表示與外國品牌相比更偏愛中國品牌的中國消費者人數大大增加,達到了53%。在包括制藥、醫(yī)療、美容產品和家庭用品等領域,青睞國產品牌的人數占到70%。
只有在汽車和電子產品方面,中國人才像喜歡國產品牌那樣認可外國品牌。這樣的結果令人震驚,因為直到不久以前中國人還請去香港或其他更遠的地方的親友幫忙購買手機等商品,雖然這類商品在中國國內很容易買到,而且價格更低。當問到為什么要這樣做時,他們的回答是,他們喜歡原裝的,而不是中國國內(可能在合資企業(yè))制造的同一型號的產品。他們說,原裝的肯定好一些。
麥肯錫公司的調查結果也存在可能引起誤解的地方,因為中國消費者把跨國公司生產的50個最著名的消費品牌誤認為是中國品牌。不過意義是相同的。正如麥肯錫公司大中華地區(qū)總裁高安德說:"這一調查表明,強調產品外國產地的跨國市場營銷人員不一定會在中國消費者那里引起共鳴。"的確如此。
缺乏國際視角
展示民族自豪感的不只是中國消費者和中國政府。針對海外合作伙伴和市場,中國的公司主管也有著不同的觀點。頂尖人物行為咨詢公司對中國經理人作了一項調查,調查結果刊登在2007年4月出版的《財富》雜志中文版上。調查表明,中國的管理技巧和全球最佳管理技巧存在著巨大的差距。這次名為"你具有多少全球眼光?"的調查關注了許多方面,不過國際最佳做法和中國經理人的答復之間差距最大的地方在于,對外界的開放程度。調查報告說,最大的差距在于這些中國經理人是否具有全球視角。受訪者用百分比來回答所有的問題,1%是完全不稱職,100%則是專業(yè)水平。受訪者認為具備全球視角非常重要,重要性比例高達88%;而他們認為自己的能力只有22%。顯然,這樣的差距拉響了警鐘,表明中國經理人需要迅速拓寬全球視野。他們遠遠落后于高達100%的全球最佳做法,而這是非常危險的。
然而,令人驚訝的是,這些受訪者說,全球知識在重要性上只占34%,而他們自身在這方面的實際能力為50%。也就是說,他們認為自己知道的比需要知道的要多,可是他們依然比國際最佳做法低50%。受訪者將"重視和應對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性評為78%,并將自身在這方面的能力評為72%。這些回答勾勒出了一幅矛盾的畫面,特別是調查人員接下來證明受訪者與外界沒有多少接觸,也沒有和國外的職業(yè)經理人分享經驗或保持聯絡的記錄。
能力與文化
我們如何來理解這樣的結果?調查得出的結論是,中國的經理人需要接受培訓,而且要接觸一整套全球管理技能。對比分別來自美國和中國公司的首席執(zhí)行官,會發(fā)現中國首席執(zhí)行官的情商比美國的高出15分,特別是在處理與同事的關系、共同決策以及堅持到底的精神方面。所以問題也許不在于能力而在于文化。果真如此的話,那么形成更具全球化的視角可以促使這些領導人利用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的出色才能,與更廣泛的人群建立合作。中國人可以成為非常出色的全球網絡構建者。
非洲的情況很有意思,值得關注。雖然從一開始到現在,中國對非洲的投資都是受到能源需求的驅動,但是現在中國企業(yè)越來越以全面的態(tài)度來看待非洲大陸。2007年10月底,中國工商銀行宣布購買南非 標準銀行20%的股份,從中可以看出中國企業(yè)在態(tài)度上發(fā)生的轉變。
挨個在"金磚四國"進行投資
為什么中國銀行會走這樣的投資之路,而不是自己去投資,比如說挨個對"金磚四國"進行投資。容易給出的一個答案是,中國人還沒有掌握所有的技術和訣竅。另一方面,外國金融機構對中國銀行的投資(比如美國銀行購買中國建設銀行的股份,以及蘇格蘭皇家銀行對中國銀行的投資)并沒有像最初預期的那樣,給中國帶來相關的知識和行為模式。
還有另外一種情況:或許中國工商銀行預見到,如果它不是一切都按中國人的方式去辦,也許是成為一家全球性銀行的較為便捷的途徑。
看似矛盾的是,雖然私有公司對中國經濟健康發(fā)展起到的貢獻最大,但是卻往往是最不賺錢的國有企業(yè)在政府的授意下走向世界。這讓人不禁懷疑許多海外投資背后的商業(yè)邏輯,或者其中是否存在任何商業(yè)邏輯。鑒于這些企業(yè)通常缺乏商業(yè)競爭上的優(yōu)勢,在海外進行的這些交易可能會導致中國的資金大量流失。中國國有企業(yè)通常會為海外的資產付出過多的資金。就連中國工商銀行對南非標準銀行的投資也一直遭到質疑。中國國家投資公司對美國百仕通集團的投資已經給中方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眾所周知,中方公司經常以過高的價格購買海外的資產,拿中石化為例,它最近在安哥拉 參與競購時,給出的價格比最接近它的競爭對手高出一倍。因此,這讓人懷疑這些公司是否擬定好了長期的商業(yè)計劃,還是它們有著完全不同的商業(yè)邏輯。
按照中國的邏輯
考慮到頂尖人物行為咨詢公司的調查結果以及中國依賴內部小集團的文化傳統,給人的感覺是,中國人為了控制海外資產而給出過高的價格是因為他們存在不信任心理。他們不信任合同、法律、市場規(guī)律以及不屬于他們這個密不透風的網絡的人。中國人越來越努力地保護本國市場,使它不會面臨國際競爭對手在公平條件下的競爭,這樣的做法也剝奪了本國企業(yè)開展這類競爭的機遇和對國內市場的信任。這樣一來,中國人認為整個世界都是按照中國這種文化邏輯運作的。到目前為止,這樣做的代價是高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