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工程被捐助第一人張勝利:我的女兒叫張希望
25年前,還只有13歲的張勝利,最早發(fā)出了求救信號,“一不小心”成為了希望工程被捐助的第一人。如今,他已經是河北淶源東圃團中心小學的副校長,而給自己的女兒起名張希望,也有一段小故事。
當年,自己的女兒還未出生,正巧,《人民日報》海外版的記者焦波來到河北淶源去采訪張勝利。聊到將出生的孩子,張勝利說沒起大名,要是個閨女就叫苗苗,兒子就叫壯壯。焦波聽聞,開口建議,既然你是希望工程資助的第一個孩子,你的孩子就叫張希望怎么樣。那一刻,張勝利豁然開朗。他說,因為有希望工程我才有的希望,然后希望工程資助我改變我的命運,然后我才能成家才能生子。所以,張希望這個名字是極具有意義的,因為她意味著著延續(xù)希望!
青基會副秘書長王旭東:不允許這個事業(yè)有一點一滴的錯
希望工程走過25年,其實也遭遇不少危機和質疑,比如2000年,上海的一家公司發(fā)現(xiàn),自己捐助的幾位學生的感謝信經是假的。對此,中國青少年發(fā)展基金會副秘書處長王旭東回應,當時這件事確實震動不小。但事后查明,實際上是一年級的同學,在回信的時候,由老師代寫的,因此,八個同學的回信內容全是一樣的,就寄給到一個捐贈人手里。之后,捐贈人去調查,發(fā)現(xiàn)了這樣一個事情。
王旭東表示:希望工程確實出現(xiàn)過類似的一些事件。一方面,公眾對公益事業(yè)非常的有熱情,因為傾注了自己的愛心,所以不允許這樣一個公益事業(yè),哪怕有一點一滴的錯。這個實際上我就要講到我們公益事業(yè)的公信力。那么做好公信力,一個是充分的信息披露,就是你做的什么,一定要對社會,不光是對捐贈人,還有要對廣大的社會去披露。不光是要有結果的披露,還要有過程的披露。所以我們的基金會一直在努力,就是過程的披露。什么叫過程的披露?比如我們不光要告訴捐贈人你捐的錢我們資助了多少孩子,還要向公眾交代是如何、用什么樣的標準。不光要有結果的披露,要有更為詳盡的過程的披露。第二,我們公信力的建設,要有公民的參與,這個是非常重要的。現(xiàn)在公眾對公益組織的要求是越來越高,我們知道世界上只有抽象的對象是最完滿的。 我們原來老說我們希望工程,這個有千分之一的差錯的話,可是落到哪個捐贈人的身上就是百分之百。就是說對待"希望工程"的這一塊,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就是一點錯都不能出。公眾參與方面,我們希望公眾都來參與。比如我們在救災的當中,大家都在捐款,很快對吧。在我們的板房還是救助孩子,這個我們項目執(zhí)行到一個階段的時候,就把捐款部請過去。包括有一些捐贈人,就是,他可能也不是企業(yè),就是在社會公眾這樣人的小微捐款者,就讓他們去監(jiān)督我們這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