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北京參加了一場研討會,來自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聚在一起談“兩岸關系的和平與深化”這樣一個話題。不少人用小故事講出了自己對兩岸關系發(fā)生深刻變化的感受。其中有一位的發(fā)言令人印象深刻。來自臺灣的邵宗海教授說,1991年他曾經(jīng)到廣東拜訪孫中山基金會,兩岸人士也曾有過研討,結果卻是意見不合到互相扔椅子。聽后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但,似乎又在意料之中。
兩岸曾經(jīng)的隔絕,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兩岸民眾對彼此的陌生。事實上,沒有學者愿意用“武力”解決問題,因為分離太久,彼此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的差異太大,對同一事物或人物的看法背離,才會“情不自禁”吧。
對比今日,兩岸各類研討會不少,兩岸學者一塊切磋,共同探討,分歧在所難免,但雙方都能相互尊重,求同存異。交流越多,兩岸的共同關注和共同話題也越多。從扔椅子到建設性的探討,反映出的是兩岸交流交往現(xiàn)狀的變化。
曾經(jīng)聽一位臺灣同行講過一段發(fā)生在第一次“汪辜會談”期間的故事:他當年曾赴新加坡參與報道,在會談后的慶功晚宴上,臺灣方面的代表唱了一首歌《愛拼才會贏》,臺下的臺灣記者齊聲應和,還不時做出手勢,氣氛高昂。“一曲歌罷,鄰座的一位大陸記者,似乎有些緊張,悄悄問道:這是什么歌曲?聽起來好像是戰(zhàn)斗歌曲。”講完這一段,講的人和聽的人笑成一團。
如今,說《愛拼才會贏》在大陸家喻戶曉應該不算夸張吧。20年間,兩岸的互相認知程度大大提升。隨著兩岸“三通”的實現(xiàn),隨著大陸游客赴臺游的開放,隨著兩岸民間交往的持續(xù)熱絡,大陸是個怎樣的大陸、臺灣是個怎樣的臺灣在兩岸民眾心中都有了更加真實的答案。陌生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理解和共識,誤讀在逐漸消弭。也正因為此,才有越來越多的人堅信,兩岸關系的和平發(fā)展已是大勢所趨。(李煒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