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臺南孔廟簡介

  時間:2009-09-22 15:41    來源:央視國際     
 
    明清時期,隨著民族英雄鄭成功將臺灣收回祖國的懷抱、大陸移民紛紛赴臺拓墾和統(tǒng)治階級對臺灣的加強管理,儒學也隨之進入了臺灣,并對臺灣的社會及文化教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有“全臺首學”之稱的臺南孔廟落成于明永歷二十年(1666年),是全臺灣建成的第一座孔廟,也是鄭成功收復臺灣后在臺灣建立的第一所高等學府,因為在此之前,臺灣沒有任何比較正規(guī)的中國文化教育設施(比如私塾、學校之類的),因此,臺南孔廟的建立標志著儒學正式進入了臺灣,成為臺灣教育發(fā)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它掀開了臺灣教育史的嶄新的一頁,中華傳統(tǒng)文化及教育由此在臺灣島上傳播開來。

 

  孔廟內設立“太學”,時任監(jiān)軍御史陳永華被嗣王鄭經任命為“學院”,也就是太學的主持。由此在臺灣島上,開始建起了較為完整的教育體系:最高為太學,相當于高等教育;府設府學,州設州學,為中等教育;鄉(xiāng)設鄉(xiāng)學,即鄉(xiāng)塾,為初等教育。所學內容,以講授三字經、千字文和儒家經典為主。那時規(guī)定:“凡民八歲入學,課以經史文章”。接著,在臺灣也開始實行了科舉制度:每三年州試一次,州試入選者又經府試、院試,取進者入太學;最后每三年一大試,成績佳者即可入朝為官。

  自此以后,臺灣的文風初開,古老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開始播撒在臺灣的土地上,并逐漸綻放出美麗的光彩。隨著清朝政府對臺灣的加強管理,歷任的巡臺長官都親自兼任臺灣的學政(教育長官),凡設立的府縣均設立府縣儒學。因儒學是地方政府的官辦學校,大多設于各府縣的文廟(即孔廟)內,所以孔廟就成為儒教的主要活動場所。在臺灣的孔廟中,最著名的就是臺南孔廟和臺北孔廟。

 

  臺南孔廟恢弘莊嚴,大成殿是全廟的建筑中心,大殿內主祀孔子的靈牌,正上方懸有數塊橫匾,多為歷代皇帝所題。與一般的神廟不同,孔廟的大成殿內只有神位,沒有神像,更沒有香煙繚繞,酒肉陳雜的現象,充分體現孔子作為至圣先師的特點。后殿為崇圣殿,祀孔子五代神位,整個孔廟的建筑風格和配置,與內地的孔廟別無二致。每年9月28日孔子誕辰日,臺南市政府都在孔廟內舉辦盛大的祭奠,前來參典的官員、商賈、市民等近萬人,祭奠之盛不遜于臺北孔廟。

  臺北孔廟又稱“文廟”,始建于明末永歷十九年(清康熙四年,1665年),為鄭成功參軍陳永華倡建。后遭遇日本侵略者毀滅性的破壞。1925年,臺灣人民決定重建孔廟,歷經艱辛,終于在1939年竣工,又經修繕擴充,孔廟已恢復昔日巍峨崇宏的面貌,被譽為“正統(tǒng)南中國式的孔廟”。因此,臺北孔廟又是臺灣人民反抗外來文化侵略,堅持民族文化傳統(tǒng)的見證。每年9月28日在此舉行祭孔大典。祭禮由臺北市政府主持,儀禮悉依古制,參祭者要穿古服,獻犧牲,舞八佾,奏大雅之樂;整個祭奠肅穆、莊嚴、隆重。

  在孔廟的屋脊上,通常都有一對以上的竹形圓筒。竹筒代表著儒家士大夫的氣節(jié),所以孔廟中竹筒是不可缺少的。與一般宗教的寺廟不同,在歷史上,孔廟從來都是從事教育活動的場所。

  除了臺南孔廟和臺北孔廟外,凡是清朝設有府治或縣治的地方,像臺中、新竹、彰化以及高雄、屏東、嘉義等地,都有孔廟。如彰化孔廟,始建于雍正四年(1726年),歷經擴建修葺,廟貌崇宏,可惜在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被炸毀。臺灣人民于1972年在舊址上重新建起了一座規(guī)模更加宏大、廟貌更加莊嚴的孔廟。由此可以看到臺灣同胞對祖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和敬仰。

 
編輯:李杰    
中國臺灣網 版權所有
桦南县| 南京市| 克东县| 大名县| 大埔区| 枣阳市| 买车| 黎川县| 绥芬河市| 洪雅县| 淮南市| 崇礼县| 广州市| 涡阳县| 久治县| 明星| 宜阳县| 淮南市| 遂平县| 那曲县| 文化| 北海市| 布拖县| 巧家县| 河池市| 万年县| 富平县| 福建省| 古交市| 济阳县| 田阳县| 正安县| 盐津县| 鄯善县| 营山县| 新干县| 呼图壁县| 马龙县| 乌拉特前旗| 南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