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功至偉袁隆平:我是人民農學家
 
  來源:      日期:2007-06-22 17:34

 
 

  接受記者采訪時,袁隆平堅信,一定能讓自己的“禾下乘涼夢”夢想成真——水稻比高粱還高,稻穗比掃帚還長,稻谷像花生米那樣大,他和他的助手們就坐在稻穗下面乘涼!

  從中國到世界同一個聲音:感謝袁隆平

  新華快評:追星就該追袁隆平這樣的科學巨星

  提起袁隆平,絕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就是,“他是赫赫有名的世界‘雜交水稻之父’,是一位偉大的科學家!”確實,作為在世界上倍受尊重的“雜交水稻之父”,作為“中國最著名的農民”,作為農民兄弟眼中的“米菩薩”,作為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唯一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可謂是大功至偉。但是,當記者問他怎么看待網民尊稱他為“人民科學家”時,這位77歲的世界科學大師卻謙虛地說:“‘人民科學家’談不上,我只是一名科技工作者。如果要說什么家,我覺得農學家最合適!

  4月29日,袁隆平在華盛頓正式就任美國科學院院士,這只是他獲得的大大小小無數榮譽中的一個。因為改變世界糧食格局的一個發(fā)明——雜交水稻,他已經獲得過國家特等發(fā)明獎、美國“世界糧食獎”等數十多項國際、國內大獎。但這些獎勵對袁隆平來說“都差不多,沒有高下之分”,他更關心和一直在努力的就是早日讓自己的“禾下乘涼夢”夢想成真——水稻比高粱還高,稻穗比掃帚還長,稻谷像花生米那樣大,他和他的助手們就坐在稻穗下面乘涼!

  愛提問、好自由的城市學生立志學農扎根農業(yè)

  5月10日在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暨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舉行的媒體見面會上,袁隆平說:“我覺得,人就像一粒種子。要做一粒好的種子,身體、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種子健康了,我們每個人的事業(yè)才能根深葉茂,枝粗果碩。因此,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不僅要知識多,而且要人品好,不僅要出科技成果,而且要體現科學精神和科學道德。只有這樣,才配當一個科研工作者,也才能當好一個科研工作者!边@其實是他多年的人生感悟,從一位普通的城市學生到世界農學泰斗,他一路就是這么走過來的。

  1930年9月,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協和醫(yī)院。在兄弟五個中排行老二,小名二毛。1942年初秋,他從重慶市龍門浩小學畢業(yè),進入復興初級中學。在學習中,袁隆平有個特點,就是喜歡思索,愛提問。強烈的求知欲使他學到了不少書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并且保持至今,受益終生。

  1943年,袁隆平轉學到博學中學。期間吃的是雜糧飯,點的是桐油燈,一兩個星期才能打一次“牙祭”。但學習還是緊張而有規(guī)律的,早上6點鐘起床,10分鐘后就得洗漱完畢在操場集合做操,這養(yǎng)成了他干事利索、遵守時間的作風。

  1947年,湖北省舉行游泳比賽,袁隆平由于個頭小,沒有被選中。在參賽那天,不服氣的他坐在參賽同學的自行車后面進入了賽場,體育老師發(fā)現他熱情很高才勉強答應讓他去試一試。結果,他出人意料的獲得了漢口賽區(qū)男子100米和400米自由泳第一名。而其他同學無一入選。不久,他又在湖北省里的比賽中又奪得了男子自由泳的兩塊銀牌。從此,他酷愛上了游泳直到今天,不僅鍛煉了身體,還塑就了他百折不撓、勇于搏擊的個性。

  上小學時,一次參觀園藝場時,他對生氣勃勃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春華秋實的變化規(guī)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高中畢業(yè),盡管父親袁興烈希望他報考南京的重點大學走“學而優(yōu)則仕”的道路,但19歲的袁隆平仍無返顧地報考并考取了四川重慶相輝學院的農學系,高高興興地跳進了“農門”。

  大學期間,袁隆平主修專業(yè)是遺傳育種學。這一選擇決定了袁隆平的人生軌跡,不僅使他的人生豐富而具有傳奇色彩,中國一位蜚聲世界的科學大師也從此起步。

  但袁隆平對自己的學生生涯卻有著另一種理解。5月10日,袁隆平在回答記者的提問時風趣而謙遜地說:“我的大學同學說我的愛好應該是‘自由’,特長是‘散漫’。現在聽了這么多的贊揚話,我的壓力不小。 

  1953年,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畢業(yè),被分配到湖南湘西雪峰山麓的湖南省安江農校教書,最初他研究紅薯、西紅柿的育種栽培。就是在這里,袁隆平看到有人餓死在路邊,意識到只有水稻才是農民的救命糧。

  為了讓人民不再挨餓挑戰(zhàn)權威發(fā)現水稻的雄性不孕性

  1960年,天災人禍帶來了全國性的大饑荒,袁隆平和他的學生們也同樣面臨著饑餓的威脅。一天中午,走出校門,他遠遠地看到馬路邊圍了一堆人,走近一看,路邊橫躺著兩具骨瘦如柴的尸體,圍觀的人都臉上堆滿了憂傷。袁隆平目睹了嚴酷的現實,感到了“餓殍”兩個字的刺痛。他深切地體會到什么叫“民以食為天”,他覺得自己應該也必須做點什么。

  當時,米丘林、李森科的“無性雜交”學說——“無性雜交可以改良品種,創(chuàng)造新品種”的傳統論斷壟斷著科學界。袁隆平繼續(xù)做了許多試驗,依然沒有任何頭緒。他開始懷疑“無性雜交”的一貫正確性,決定改變方向,沿著當時被批判的孟德爾、摩爾根遺傳基因和染色體學說進行探索,研究水稻雜交。而在當時,作為自花授粉的水稻被認為根本沒有雜交優(yōu)勢。“別人都講我是‘鬼五十七’(長沙方言,意為不務正業(yè)),我也不理!睆拇耍x無反顧地選定了雜交水稻這道科研課題。

  1960年7月,盛夏的一天,在安江農校實習農場早稻田中,袁隆平像往常一樣下課后挽起褲腿到稻田查看。突然,他發(fā)現了一株植株高大、顆粒飽滿的水稻“鶴立雞群”。他如獲至寶,馬上用布條加以標記,反復觀察,并采集花藥進行鏡檢。

  第二年,他把收獲的種子種下去,結果長出的水稻高的高、矮的矮!爱敃r我非常失望地坐在田埂上……突然靈感來了,水稻是自花授粉的,不會出現性狀分離,所以這一定是個天然雜交種!”

  袁隆平馬上想到,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個品種的花粉,就能得到有雜交優(yōu)勢的種子了!但單憑人力不可能大量生產這樣的種子,如果專門培育一種雄花退化的水稻,將其和其他的品種混種在一起,用竹竿一趕花粉就落在雌花上了,就能大量生產雜交稻種了!

  想到這里,袁隆平欣喜若狂,也更加充滿信心。接下來幾年的夏天,水稻揚花吐穗的時候,他都拿著放大鏡,頂著烈日在田間苦苦尋覓。1964年7月5日,他在安江農校實習農場的洞庭早秈稻田中找到一株奇異的“天然雄性不育株”,這是國內首次發(fā)現。經人工授粉,結出了數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的種子。

  1965年7月,又在安江農校附近稻田的南特號、早粳4號、勝利秈等品種中,逐穗檢查14000多個稻穗,連同上年發(fā)現的不育株,共計找到6株。經過連續(xù)兩年春播與翻秋,共有4株繁殖了1~2代。

  1966年2月28日,袁隆平發(fā)表第一篇論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國科學院主編的《科學通報》半月刊第17卷第4期上。這是他關于雜交水稻的第一篇論文,直擊禁區(qū)。

  今天回想起那一切,袁隆平深有感觸地說:“在研究雜交水稻的實踐中,我深深地體會到,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要尊重權威但不迷信權威,要多讀書但不能迷信書本,也不能害怕冷嘲熱諷,害怕標新立異。如果老是迷信這個迷信那個,害怕這個害怕那個,那永遠也創(chuàng)不了新,永遠只能跟在別人后面?萍紕(chuàng)新既需要仁者的胸懷、智者的頭腦,更需要勇者的膽識、志者的堅韌。我們就是要敢想敢做敢堅持,相信自己能夠依靠科技的力量和自己的本事自主創(chuàng)新,做科技創(chuàng)新的領跑人,這樣才會取得成功。”

  正當袁隆平打算大干一場的時候,文化大革命的暴風雨襲來。造反派把“自由散漫,典型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袁隆平的試驗田攪和得一片狼藉,并準備把他關進“牛棚”。他鄭重地告訴結婚不久的妻子鄧哲要做好分手的準備,但鄧哲的話給了他最大的安慰:“大不了,我和你一起當農民。”這讓他下定決心,再苦再難也要堅持下去。

  1968年5月18日,這是一個袁隆平終生都不會忘記的日子。這一天,他視為自己生命的試驗田里的秧苗竟然全部被人連根拔起,整個試驗田被徹底破壞。事發(fā)后第4天,痛不欲生的袁隆平才在學校的一口廢井里找到殘存的5根秧苗,繼續(xù)堅持試驗。

  袁隆平回顧自己育種走過的路程,總結以往的經驗和教訓,覺得要加快育種步伐,不能只局限于安江與長沙,而要到氣候炎熱的地方去。從1968年起,每年冬天,袁隆平就和助手一起像候鳥一樣趕到海南三亞搞水稻育種。他們把這種與季節(jié)賽跑、追著季節(jié)走的育種方式稱為“南繁”。在路上,他們甚至把珍貴的種子綁在腰上利用體溫催芽。孩子出生、父親病故,他也沒有時間回去看一眼?勺隽3000多個實驗,竟都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雖然焦灼和苦悶,但步入了不惑之年的袁隆平從來沒有灰心,更別說放棄。原湖南省科技信息研究所黨委書記陳明山多年一直對袁隆平的科研大力支持,他告訴記者:“袁隆平最苦、最難是1970年以前,但他從來沒有消沉過,也沒有抱怨過。即使再多困難也難不倒,這樣的人我還沒有發(fā)現第二個!”

  時間終于到了1971年11月23日,在海南島茫茫野生稻叢里,袁隆平的兩位助手——他的學生李必湖和南紅農場的技術員馮克珊發(fā)現了一株雄花敗育的天然野生稻!袁隆平仔細觀察后,又采集了稻花樣品,放在顯微鏡下進行檢驗,最終確認這確實是一株十分難得的野生稻雄性不育株。鑒于它是一株碘敗型花粉敗育的野生稻,袁隆平當即高興地命名為“野敗”,并向全國育種專家和技術人員通報了他們的最新發(fā)現。

  最令人感動的是,袁隆平他們還把“野敗”材料貢獻出來,組織全國性的攻關。1971年春,湖南省農業(yè)科學院成立雜交稻研究協作組,袁隆平調省農業(yè)科學院雜交稻研究協作組工作。1972年3月,國家科委把雜交稻列為全國重點科研項目,組織全國協作攻關。袁隆平將“野敗”材料分發(fā)到全國10多個省、市的30多個科研單位,用了上千個品種與“野敗”進行了上萬個測交和回交轉育的試驗,擴大了選擇概率,加快了三系配套進程……就在這一年,袁隆平選育成了中國第一個應用于生產的不育系二九南1號。

  1973年,在突破了“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礎上,廣大科技人員廣泛選用長江流域、華南、東南亞、非洲、美洲、歐洲等地的1000多個品種,進行測交篩選,找到了100多個具有恢復能力的品種。43歲的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在世界上首次育成三系雜交水稻,將水稻產量從每畝300公斤提高到每畝500公斤以上。當年10月,袁隆平在蘇州召開的全國水稻科研會議上,發(fā)表了《利用“野敗”選育三系的進展》一文,正式宣告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原來有人預言,“三系三系,三代人也搞不成器”。而事實上,袁隆平及其同行們只用了短短3年時間就攻克了雜交水稻這道世界難題。

  從1964年發(fā)現第一株雄性不育株起,到三系配套成功,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里,袁隆平整整熬了10年。他的執(zhí)著、創(chuàng)新,尤其是為了科研事業(yè)和國家利益而不計較個人得失的精神不僅當時感動了很多人。接受記者采訪時,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朱英國教授感慨地說:“沒有袁老師把自己的成果公開,我們大家都不會有今天的成就,我們很多人可能還在餓肚子!”

  深受雜交水稻惠澤的中國農民,用生動而樸實的語言稱頌袁隆平為“當代神農”或“米菩薩”。5月13日,湘潭縣泉塘子鎮(zhèn)超級雜交稻示范基地——我國第一個超級雜交稻示范基地,中央新聞單位袁隆平事跡采訪團一走進這里,村民便自發(fā)放起鞭炮。村民李希明說:“記者同志啊,你們來采訪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我們打心里高興。你們要多宣傳袁院士的雜交稻,他可是我們的米菩薩、米財神!”更有農民一遍遍感激地說“解決中國吃飯問題‘一靠鄧小平,二靠袁隆平’,袁老師是我們農民的大恩人!”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
额尔古纳市| 河西区| 双桥区| 都昌县| 凌源市| 大邑县| 合阳县| 宁远县| 运城市| 朝阳县| 上杭县| 冷水江市| 张家口市| 玉树县| 桐庐县| 体育| 白沙| 阿鲁科尔沁旗| 靖边县| 文山县| 营山县| 句容市| 建阳市| 石门县| 长沙市| 昭平县| 桃江县| 武平县| 阿荣旗| 大理市| 乐清市| 墨竹工卡县| 垣曲县| 青州市| 长乐市| 新余市| 荃湾区| 淮阳县| 阿瓦提县| 乐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