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中國臺灣網移動版

人民日報:治理理論研究為治理現(xiàn)代化提供學理支撐

2019-03-25 10:50: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內容提要: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政治學學者基于我國改革發(fā)展的實際需要,結合中國語境和實踐對治理理論進行多樣化闡述,逐步形成立足本土、借鑒國外的中國治理理論。中國治理理論研究主要涉及國家與社會、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呈現(xiàn)出研究領域不斷擴展、研究方法日益多樣、研究成果實踐性強等特點。今后,治理理論研究應更加注重本土化,聚焦新時代特征、關注前沿熱點問題,更好地為我國治理實踐提供學理支撐。

  治理可以說是當代政治學最重要的研究議題之一。在我國,治理理論研究從20世紀90年代興起,經歷了學習推介、議題拓展、內容深化等不同階段。隨著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成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越來越多的學者參與到治理研究中,對我國國家和社會治理的實踐經驗進行提煉,著力建構中國政治學自己的治理理論。治理理論研究在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不同領域的治理實踐提供了有力的學理支撐和智力支持。

  關注重點領域

  “治理”這一概念的產生最早可追溯到13世紀晚期,但它真正進入現(xiàn)代學術研究視野則是在20世紀80年代末。當時面對資本主義國家的福利國家危機以及發(fā)展中國家經濟增長危機的現(xiàn)實情形,需要對傳統(tǒng)的國家、政府角色進行重新定位和調整。治理理論由于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這種現(xiàn)實需要,吸引了眾多研究者的關注。那時的治理研究是圍繞國家、社會、市場的關系展開的,以社會秩序可持續(xù)和公共利益最大化為目標,重點關注公共權力獲得和運行以及相關主體的參與和互動過程。

  我國政治學界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關注治理理論。學者們基于我國改革發(fā)展的實際需要,結合中國語境和實踐對治理理論進行多樣化闡述,逐步形成立足本土、借鑒國外的中國治理理論。具體來說,治理研究主要涉及國家與社會、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這兩對關系成為中國治理理論的重點研究領域。

  國家與社會的關系。國家與社會的關系是治理研究的重要內容。改革開放以來,廣大人民群眾的權利意識不斷增強,參與國家和社會事務的積極性日漸高漲,社會組織不斷發(fā)展壯大。在此背景下,要實現(xiàn)公共利益最大化以及經濟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就不能僅僅依靠國家或政府的力量,還必須更多依靠人民群眾,重視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在及時回應人民多樣化需求的過程中充分發(fā)揮不同利益主體的積極性。政府需要改革機構設置和優(yōu)化職能配置,重視運用新興信息技術等手段,更多運用協(xié)商、合作等治理方式,實現(xiàn)國家治理與社會調節(jié)、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對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從最初的輔助性作用到基礎性作用再到決定性作用,我們經歷了一個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對此,治理研究一方面強調不斷深化政府自身改革,減少不必要的微觀管理和直接干預,在有效彌補市場失靈的同時,善于運用多種政策工具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fā)揮決定性作用創(chuàng)造條件;另外一方面也強調在一些治理領域充分發(fā)揮市場作用,擴大公共服務市場開放,通過政府購買服務、健全激勵補償機制等多種辦法,提高公共產品與公共服務領域的資源配置效率,更好滿足人們多層次多樣化需求,最大程度激發(fā)市場活力和社會創(chuàng)造力。

  展現(xiàn)自身特色

  改革開放帶來經濟社會快速發(fā)展,為治理理論在中國政治學研究中扎根成長提供了機遇。學者們逐漸擺脫簡單學習推介的局限,結合中國治理實踐對原有治理理論進行本土化改造和提煉。經過多年探索和發(fā)展,我國治理理論研究日漸成熟并呈現(xiàn)出以下一些特點。

  研究領域不斷擴大。改革開放以后,治理理論的形成與發(fā)展始終與國家制度和社會轉型結合在一起。隨著國家、社會、市場的發(fā)展變革,人民依法享有和行使民主權利的內容更加豐富、渠道更加便捷、形式更加多樣,治理理論研究涉及的行為主體更加多樣,所依賴的約束性條件也發(fā)生著變化。于是,治理理論能夠解釋的范圍不斷擴展,并與不同行為主體和制度場景結合,形成了諸如國家治理、政府治理、社會治理、基層治理、城市治理等研究領域。在這些研究領域,政治學界圍繞治理問題,從改革開放的生動實踐中提煉出不少具有學理性的新觀點、新理論,形成了一大批既有理論支撐又體現(xiàn)不同領域特點的研究成果。

  研究方法日益多樣。在治理理論研究中,政治學界創(chuàng)新研究方法的自覺性不斷提升,在重視規(guī)范研究的同時,也重視經驗研究。對于規(guī)范研究而言,政治學界對治理的基礎理論進行深入探討,諸如繼續(xù)深入探討國家建構與治理的關系、社會資本與治理的關系等,以便更有效地運用治理理論來解釋改革開放實踐。對于經驗研究而言,案例研究、定量研究、實驗研究、預測研究等現(xiàn)代方法得到廣泛應用。最為典型的是在基層治理研究中,有的學者在占有、分析大量案例的基礎上,采用大數(shù)據(jù)手段進行數(shù)據(jù)收集、分析與應用,實現(xiàn)研究方法的更新升級,提升了治理理論研究的整體性水平。

  研究成果扎根實踐。無論是政府治理、社會治理,還是基層治理、城市治理,治理理論研究各個領域都與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實踐密切相關。治理理論研究的不少成果直接或間接影響著我國治理改革的實踐進程,促進了與此相關的話語體系的變遷,推動著各個領域治理體制與機制創(chuàng)新。例如服務型政府、公共服務均等化、地方治理創(chuàng)新等具體實踐,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治理理論研究成果的影響。同時,治理實踐中不斷涌現(xiàn)出來的新經驗、新做法,又為治理理論研究創(chuàng)新提供了增長點。

  擴展研究空間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實現(xiàn)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作為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一個重要目標。這為進一步深化治理理論研究提供了更加清晰的方向,擴展了研究空間。政治學學者應把握新時代的新趨勢,推進治理理論研究不斷深入。

  注重研究的本土化。治理理論要在構建中國政治學中扮演重要角色,就需要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進行整體性研究。在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是在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的前提下進行的。治理理論研究需要重點分析在國家治理、政府治理、社會治理、基層治理等領域如何堅持發(fā)揮黨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實現(xiàn)各項公共事務治理的制度化、規(guī)范化、程序化,將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與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有機結合起來,把我國政治制度優(yōu)勢轉化為治理效能,以更好實現(xiàn)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現(xiàn)代國家。

  聚焦新的時代特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變化,人民群眾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長,而這些都是治理理論研究需要關注并且能夠深入挖掘的領域。其中,以人民為中心的發(fā)展思想的提出為治理理論研究指明了方向。在治理實踐中,我們正在加快建設人民滿意的法治政府、創(chuàng)新政府、廉潔政府和服務型政府,深化“放管服”改革,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便捷高效、公平可及的公共服務,這些舉措深入推進,讓人民群眾擁有更多、更直接、更實在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治理理論研究應聚焦新時代的特征,對這些治理實踐給予理論回應,推動研究走深走實。

  關注前沿熱點問題。我國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qū),各種發(fā)展中的問題亟待解決。治理理論研究需要關注事關國家發(fā)展與社會轉型的重大前沿熱點問題。當前,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就是如何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改革開放以來,面對社會結構深刻調整、利益關系日趨復雜、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所帶來的多種風險要素,政治學界應圍繞如何防范化解重大治理風險展開研究。可以圍繞建立健全風險研判機制、決策風險評估機制、風險防控協(xié)同機制、風險防控責任機制等方面,積極研究防范化解治理風險的路徑。也可以從治理理論出發(fā),重視提高國家與社會的雙重治理能力,充分發(fā)揮政府與市場的雙重作用,研究構建多層次多主體的復合風險治理機制,有效防范各類風險。

  中國治理理論研究是伴隨我國治理實踐而形成與拓展的,是對以往波瀾壯闊的治理變革經驗與規(guī)律的理論總結,必將在未來全面深化改革的進程中繼續(xù)創(chuàng)新發(fā)展。

 。ㄗ髡邽槿A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上海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制圖:張芳曼

  《 人民日報 》( 2019年03月25日 10 版)

[責任編輯:張曉靜]
福贡县| 雅江县| 象州县| 宜丰县| 内乡县| 蚌埠市| 双鸭山市| 乌拉特后旗| 沂水县| 措勤县| 新竹市| 承德市| 古交市| 比如县| 乃东县| 永泰县| 遵义县| 缙云县| 察隅县| 依安县| 兴安县| 蓝田县| 蒙自县| 和田县| 增城市| 什邡市| 石城县| 西贡区| 石家庄市| 广宁县| 杨浦区| 广灵县| 正阳县| 鹤山市| 丰城市| 沙河市| 平塘县| 怀安县| 五常市| 子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