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世新大學教授王曉波30日在臺灣《中國時報》撰文,原題《兩種“賣臺”,美臺雞同鴨講》,全文摘編如下:
10月24日,馬英九接受《華盛頓郵報》專訪,對其改善兩岸關系,被質疑為“賣臺”,他自我辯護說,“他們說我‘賣臺’,說我們失去了什么東西,但他們一直說不出來,我們到底失去了什么!”10月28日,馬英九接見美國“百人會”,又為“親中賣臺”的質疑辯解說,其“兩岸政策完全根據(jù)憲法與國家利益,兩岸關系改善后,臺灣對日、歐、美的關系也有所改善,沒有人因此受傷害,對大家都有好處!”
對臺灣人來講,其實馬英九說的都是實話,說改善兩岸關系是“賣臺”,兩岸關系改善前和改善后,臺灣又失去了什么,誰說得出來,改善后,臺灣人只有獲得更多,而沒有更少。
馬英九為什么被質疑“賣臺”,其實美國人的“賣臺”不是出賣臺灣人利益,而是出賣或損害了美國霸權主義的利益。
首先使用“賣臺”一辭的是葛超智(G. Kerr),為了戰(zhàn)后臺灣歸還“中華民國”,而未由美國托管,他還寫了一本書叫《被出賣的臺灣》,并成為戰(zhàn)后“臺獨”運動的經(jīng)典著作。
朝鮮戰(zhàn)爭后,美國遠東的戰(zhàn)略利益在于“以獨制蔣,以蔣制共,以共制蘇”。冷戰(zhàn)后,則調整為“不統(tǒng)不獨,不戰(zhàn)不和,以臺制中”。馬英九雖“不統(tǒng)、不獨、不武”,但沒有“不和”,并還要兩岸和解,如此美國如何達成“以臺制中”的戰(zhàn)略利益?
所以,2008年3月馬英九當選“總統(tǒng)”。4月,美國國會研究處,就發(fā)表報告《臺灣2008年大選》謂:自連戰(zhàn)造訪大陸后,國民黨的兩岸思維有了重大的變化,可能“國民黨會以更堅定的立場面對美國壓力或利益”,而抗拒要求增加防務預算,理由是花費太大、與大陸太對立,對改善兩岸關系沒有幫助。
馬英九雖一再引述美國政府表面對其改善兩岸關系的肯定,但美國的智庫學者則一再的指責和擔心馬英九“親中賣臺”─出賣美國“以臺制中”的戰(zhàn)略利益。
10月23日,美國企業(yè)研究所研究員蔓恩(Shamnon Mann)更直白的說,“美國下任總統(tǒng)需竭盡全力確保兩岸政治整合遙不可及,(美國的)底線是絕對不能讓臺灣從決策桌上滑落。鼓勵臺灣在政治上不那么‘中國’,對美國在亞洲的安全不可或缺”。
兩岸和解、大陸市場絕對是有利于臺灣人,馬英九的和解政策,利在臺灣、臺灣人,但卻與美國的亞洲戰(zhàn)略利益沖突,美國說馬英九“賣臺”─出賣美國的臺灣戰(zhàn)略利益,馬英九卻說絕沒“賣臺”─出賣臺灣人的和平、經(jīng)濟的利益,這正是兩種“賣臺”雞同鴨講。
[ 責任編輯:周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