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中國臺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曹謹:臺灣人沒忘這位河南人

2013年11月08日 08:01: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臺灣星云法師為河南沁陽曹謹墓園懷樸園題寫的園名。

  臺灣高雄有座曹公廟,有條曹公路,還有一所曹公國民小學。這位曹公就是曹謹——清朝道光年間一位在臺8年的地方官。曹謹在臺灣8年,官職也不大,不過是鳳山縣知縣和淡水廳同知,卻為什么能得到臺灣百姓如此深切,甚至神化般的尊崇?答案很簡單,曹謹是位正直的好官。

  曹謹祖籍河南沁陽,51歲時(1837年)由福建閩縣知縣任上調任臺灣,先后擔任鳳山縣知縣和淡水廳同知。在臺8年,他平械斗、革弊制、辦學興教、移風易俗,連串施政深得民心。不過,他最突出的功績還是興修水利和抗擊英軍。

  “功同禹王”

  當時的鳳山縣位于臺灣高雄,19世紀30年代,人口已經多達20萬人。全縣土地幾乎全部開墾,但缺乏水利設施,莊稼收成完全看天公臉色,一遇旱澇莊稼絕收,饑荒災亂四起。

  曹謹在鳳山上任后發(fā)現,歷任官員都將精力放在治盜上,卻不理會生產方式的落后,便提出“彌盜莫如足食,足食莫如興水利”。不過,水利工程需要投入,當地政府掏不出這筆錢。于是,曹謹向當地士紳籌款,最初遭到抵制。然而,曹謹不是死腦筋。據記載,他按農戶所種地畝攤錢,有錢的出錢,有糧的出糧,無錢無糧出勞力。家中揭不開鍋的人,都來工地干活吃飯。這樣,既開了水渠,也填飽了肚子。曹謹圓融的辦法贏得支持,次年工程全部竣工,共筑圳(水渠)44條,總長130余公里,可灌田3萬多畝。

  這一工程被尊為“曹公圳”,是臺灣最大的農田水利灌溉工程,它使鳳山平原由旱地變水田,稻米由一年一熟變?yōu)橐荒陜墒臁⑷,灌溉地區(qū)經濟富足,成為臺灣的米倉。

  曹公圳的水系至今仍在利用,175年前的決策依然澤被后人。鳳山人將曹謹尊為“水利先師”、“寶島禹王”,為他修祠建廟,年年祭奠。曹公廟至今懸掛“功同禹王”金匾,歷代文人墨客及連戰(zhàn)、宋楚瑜等當今政界名流也紛紛題聯(lián)賦詩。

  儒生抗英

  曹謹不過一介儒生,但他有謀更有勇。鴉片戰(zhàn)爭期間,曹謹率兵勇抗英軍多次得勝。與當時沿海清軍四處敗退相比,臺灣島的勝利鼓勵八方士氣,實在難得。因此,曹謹抗英的功績也值得一書。

  1841年因為治理鳳山得力,曹謹被調任淡水廳同知,然而就在那一年,鴉片戰(zhàn)爭的戰(zhàn)火向臺灣蔓延。曹謹意識到形勢危急,立即投入備戰(zhàn)。他組織兵勇修筑炮臺和工事;用沉船或石頭堵塞港口,防止英軍登陸;雇傭快船通傳文報;發(fā)動民眾籌措抗英經費;更肅奸防盜,以防奸民趁機作亂,里應外合。

  曹謹還操練鄉(xiāng)勇,訓練出守臺武裝。清政府唯恐臺灣人不服管制,明令禁止吸納臺灣當地人入伍,駐守臺灣的軍隊均由內陸輪班調來,稱為“班兵”。然而,班兵腐敗頹廢,難堪重任。曹謹早有訓練臺灣地方武裝、彌補班兵缺陷的想法,卻不獲上司支持。鴉片戰(zhàn)爭戰(zhàn)事緊迫,他賭上官帽,堅持訓練鄉(xiāng)勇,教他們使用長槍短炮,以“清內匪而備外侮”。

  曹謹的努力在實戰(zhàn)中得到回報。1841年8月和1842年正月,曹謹率領兵勇多次擊退進犯淡水港的英軍。道光皇帝覽奏大悅,贊為“大揚國威,實屬智勇兼施,不負委任”。然而,曹謹地位卑微,只排在“候賞”之列,他的頂頭上司們才是皇帝看得見的功臣。

  從官場得失看,曹謹并不成功。但是,公道自在人心,老百姓還了曹謹一個公道。臺灣民眾為他筑廟修祠,尊為循吏,奉為神明。(王昭文)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后
七日視點
視頻
怀安县| 桂东县| 丰宁| 泽库县| 石首市| 和龙市| 即墨市| 南城县| 永平县| 财经| 盈江县| 扎囊县| 栖霞市| 蒲城县| 保康县| 天水市| 安丘市| 郯城县| 格尔木市| 宜黄县| 湛江市| 如皋市| 吉木萨尔县| 临漳县| 沅陵县| 敖汉旗| 玉林市| 石楼县| 铅山县| 巴中市| 盐亭县| 叙永县| 中西区| 五原县| 镇坪县| 济宁市| 巴马| 尼玛县| 连州市| 巴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