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金的男友和他父親上門提親,雖然阿金堅持不要男方的彩禮,可家人不同意,“開價”8萬元,還提出婚后要他倆負責養(yǎng)父母和爺爺三位老人的生活!斑價”不成,男友父親拉著兒子離開了阿金家。不久,她就將孩子打掉了。3月25日一早,阿金被發(fā)現(xiàn)上吊自殺了。(3月28日《新華日報》)
兩情相悅、談婚論嫁、相守一生,原本是一件喜事,卻因為禮金孩子打掉,女子自殺,傷痛背后令人禁不住問,養(yǎng)女難道就是為了其在結婚時大賺一筆?而這種風氣,除了打著傳統(tǒng)習俗的道德旗號外,說難聽了,與販賣婦女兒童的人販子本質上有什么不同?
也許會有網(wǎng)友說,話有些言重了,但在生命面前這種審視自身弊端的契機真得不應該再錯過了。正如網(wǎng)友的留言,彩禮近些年來在很多地方都水漲船高,比如少的地方能“萬里挑一”就不錯了,諸如“四萬四”“八萬八”的地方更是遍地開花,某些地方訂婚要“三斤三兩百元大鈔”更是讓人驚詫。在此,以這個方式嫁女,女兒能不稱之為“商品”嗎?
訂婚作為我國的傳統(tǒng),在古代盛行大概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古代婚姻缺乏現(xiàn)代法律的維護,只好通過這種訂婚的方式,以契約的形式約定,對男女雙方加以約束;另一個是,古代人結婚后,女兒和父母則聚少離多,而贍養(yǎng)父母的關系也隨著女方的婚姻而終結,由此,古時嫁女則要求男方出彩禮。訂婚放在現(xiàn)代則未必合時宜了,且不說法律已經(jīng)能夠有效的約束男方雙方的權益,如今物質條件以及社會養(yǎng)老機制的逐漸健全也使人老了有一定的社會保障。就算這些都做不到,但男女平等的理念已經(jīng)深化,女兒出嫁后贍養(yǎng)自己父母也成為了流行色。在這種情況下,訂婚何嘗不是多此一舉呢?
彩禮之所以盛行,在現(xiàn)代恐怕很大程度上還來自虛榮和面子,似乎彩禮越高就能證明自己的女兒更優(yōu)秀,而如果男方不提訂婚,就會認為自己女兒沒有受到重視,由這些背景來說,不得不說,收彩禮已經(jīng)成為了一種陋習。
對此,有網(wǎng)友認為彩禮越是在農村越厲害,很大程度上源自農村的落后。但實際上反過頭來說,城市里要求的有車有房也不過是變相的彩禮而已。由此來說,單獨批評農村沒有意義,整個社會對婚姻的“靡靡之風”才是關鍵。進一步說,其本質上和社會上崇尚紅包文化有很大的關系,剛過去的春節(jié)不就有很多網(wǎng)友為付出的壓歲錢而叫苦嗎?
當金錢成為衡量社會的一切,當金錢與親情、愛情糾纏在一切,人與人之間更多的趨向了虛與委蛇,人情社會不是親情社會,也不是友情社會。面對逝去的生命,每個人都應該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