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成績評判“吊瓶班”仍是功利思維

時間:2012-08-30 09:08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今年5月,媒體報道湖北孝感一中高考班學生集體打吊瓶的事件。如今高考結(jié)果早已公布,“吊瓶班”的50多名學生中,無一人達到一本線。該校副校長表示,其實這個結(jié)果不算差,因為“吊瓶班”學生基礎(chǔ)不太好,并表示今后不會再組織學生集體打吊瓶。(8月29日《楚天都市報》)

  從微博上流傳“吊瓶班”照片,到“吊瓶班”的50多名學生中,無一人達到一本線,此間,輿論的神經(jīng)大致經(jīng)歷了從同情到對教育功利化的批評,再到夾帶“因果報應(yīng)”式嘲笑的過程。有人說,這是公眾隨著信息的變化在情緒上的自然流露,不足為奇。但實則不然。

  不難理解,最初的同情輿情是緣于一種直面“教室成為醫(yī)療室”的悲憫,當備考成為與身體賽跑甚至是“拼命”,同情之心實屬必然;再到以此看到當下教育的功利化到如此地步,公眾的批評情緒同樣發(fā)乎于心;但是,在“吊瓶班無一人上一本”的消息面前,這種輕慢的嘲笑,無疑是對上述兩種情緒緣由的徹底顛覆,它只不過再次說明,對于功利化教育思維的批判,顯得多么膚淺。

  在教育普遍功利化的當下,“吊瓶班”只是這種現(xiàn)狀的極致演繹。人們批評這種現(xiàn)象,顯然不是因為這種方式低效,而是它從根本上違背了人的天性和教育規(guī)律。但“吊瓶班”無一人考上一本的消息傳來,評判的依據(jù)似乎已經(jīng)異化為“結(jié)果論”,意即,如此“拼命”對于考上好大學并無幫助。言下之意,如果吊瓶班的高考結(jié)果是大多數(shù)人考上了一本,是不是就意味著這種方式是高效的,應(yīng)該被接受甚至是推廣?

  這種推理思維無疑是荒謬的,在這種評判標準下,我們甚至要為吊瓶班無一人考上一本叫好,因為它能招致大多數(shù)人的反感,并相信這種方式無效繼而拋棄它。但事實并非這樣,吊瓶班只是一個極端展示而已,在這之外,臨時進補,熬夜,批量化的知識灌輸,可能是大多數(shù)備考生的常態(tài)。明確這一點,我們?nèi)魏稳硕紵o理由對于這樣一個結(jié)果抱以嘲笑和旁觀者的心態(tài),因為,功利化的教育思維,工具化的知識灌輸仍在那里。而這,恰恰是我們一切同情與批評的邏輯起點。

  其實,在一個理性的批判視角中,我們更應(yīng)關(guān)注吊瓶班故事中的另一個細節(jié)。與吊瓶班的無一人上一本相對,該校今年有近1300名學生參加高考,其中達到一本線者222人,接近20%。之所以相差如此懸殊,或并不在于吊瓶的無效,而是吊瓶班屬于平行班,他們已經(jīng)在分班時經(jīng)歷一輪篩選,分到吊瓶班的學生在基礎(chǔ)上就要相對差于其他快班的同學。當然,在師資的匹配上,平行班也只能處于劣勢?梢姡鳛槠叫邪嗟牡跗繉W生本身就是這種安排下的受害者?梢韵胂,如果他們能享受到更加均衡的教育資源,或許上一本的希望會更大。所以,輿論與其揪住吊瓶班的標簽不放,不妨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到其背后的教育資源失衡的問題上。

  當然,所謂的教育資源失衡分布,也是功利化教育思維下的必然產(chǎn)物,是另一種“吊瓶”。簡而言之,在評判吊瓶班一事上,一條底線應(yīng)該是,我們的所有批評都是指向功利化教育思維本身,而非它是否高效。如果不能明確這一點,對于功利化教育思維的祛除和教育改革就永遠不可能完成。

編輯:高斯斯

相關(guān)新聞

圖片

贞丰县| 封开县| 湛江市| 舒城县| 满洲里市| 南丰县| 太保市| 金寨县| 哈尔滨市| 新泰市| 淮安市| 凤城市| 洛扎县| 崇义县| 青海省| 云安县| 新巴尔虎左旗| 汉中市| 宿州市| 兰溪市| 垣曲县| 明星| 新源县| 日土县| 鹰潭市| 碌曲县| 嘉义市| 孟连| 阜新市| 天门市| 兴山县| 桂林市| 黎平县| 昌宁县| 长寿区| 巴中市| 桃园县| 曲周县| 成安县| 砚山县|